70年披荆斩棘,70年风雨兼程。今年,中华人民共和国将迎来70周年华诞。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,全国人民锐意进取、自强不息,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,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中国的每寸土地上、每座城市里,都留下了岁月动人的历史印记。
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,人民网策划推出“跨越70年·中国的故事”系列报道。记者通过视频、图片、文字记录下各地70年间的发展变化,以小见大,展现祖国人民蒸蒸日上的幸福生活图景,感受新中国奋进的磅礴力量。
月牙泉
南枕气势雄伟祁连山,西通资源富饶中亚诸国,北靠广袤辽阔蒙古高原,东接绵延千里河西走廊,她是古丝绸之路的“咽喉锁钥”,亦是古丝绸之路的商贸重镇。她,便是我国.早的国际化大都市之一——敦煌。
“敦煌”,取盛大辉煌之意,寓繁荣昌盛之愿。自汉武帝“列四郡、据两关”始已有2100多年历史,这片土地见证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融合,也是当今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一扇重要窗口。
随着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实施,敦煌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,翻开了再现繁荣的崭新篇章。现如今,位列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、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敦煌,正加快建设成为国际文化旅游名城。
在敦煌,丰富多样的文化融合、思想融汇、感情融通,这座城市已成为今日中国包容发展的生动写照。
接续守护 多渠道助力文化传承
莫高窟九层楼
说到敦煌,不得不提到世界文化遗产——莫高窟。如果说敦煌的文物景点如同星星一样散落在各处,那么莫高窟无疑是.璀璨的那一颗。
20世纪40年代初,莫高窟在经历自然侵蚀和近代掠夺者的破坏后变得满目疮痍,塑像四肢残缺,壁画斑驳脱落,犹如一位缠绵病榻多年的老者。
新中国成立后,莫高窟的保护工作逐渐提上了日程。“当时我从山东到敦煌坐了好几天火车,越走越荒凉,一抬眼就是茫茫戈壁,到地方一看,条件特别艰苦,水要到远处去拉,洞窟里三天两头停电,就连大家住的宿舍都是马厩改造成的。”今年87岁的李云鹤63年前响应国家“到西北去”的号召从山东到达敦煌时,工作的地方无房、无电、无自来水,而且交通不便、经费拮据、人手奇缺。尽管如此,大家还是克服重重困难清除了数百年堆积在300多个洞窟内的积沙,对莫高窟进行了力所能及的初步整修,还募款为部分洞窟安装了窟门,修建了长1000余米的围墙。
20世纪60年代,在国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,莫高窟崖体有拨款被加固;20世纪80年代,国家拨款解决了敦煌研究院办公楼、宿舍楼的经费问题,文物保护工作人员的办公、生活环境有了改善。现如今,一条20多公里的宽阔柏油路从敦煌市区通向莫高窟,每天都有数辆通勤车往返于敦煌市区和莫高窟之间,职工们的生活条件有了改善。
据敦煌市文旅局副局长贺雁鸿介绍,目前敦煌市直接文化旅游从业人数3.8万人,占城市人口的百分之48,以文化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在敦煌国民经济中的占比超过百分之60,文化旅游已成为带动地方高质量发展的首位产业。
回望历史,一代代敦煌人守护这座城市千年的“文化记忆”,打开对外交流的窗口;全新起点、新发展理念不断“解码”文旅结合合的“敦煌模式”,让璀璨的敦煌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,也飞向了更加广阔的世界舞台。
(——摘自人民网。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)